北京: ☀️ 🌡️+3°C 🌬️↗4km/h

  如果让我推荐两本近现代中国书籍作为一生必读经典,我的选择是《鲁迅全集》和《毛泽东选集》,今天先来聊聊鲁迅先生的作品,看了一些,也思忖好久,觉得也大概可以稍微先写点),“读先生之书,始开民智矣”,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9.5
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 修
book

鲁迅之于“我”

  人的思想是处于变动中的,一部作品,在人生不同年龄段或是处在不同境况去阅读,都能有所感悟,但或大相径庭,就像李宗盛的歌,大多数人调侃道: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曲中人,我虽然不是鲁迅的“曲中人”,但总归是有了些许理解与感悟,因以潦草记叙。先简单提提我对鲁迅作品态度的变化,其主要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些许厌恶——感同身受——当之无愧”。

“些许厌恶”

  大致是初一,我记得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第一篇文章,《朝花夕拾》文集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还不甚理解为什么要称之为“朝花夕拾”,难道是早上掉落的花瓣到了夕阳落下才捡起来的意思,当时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大抵是的,当时也没有很理解,唯一记得的,就是描写“百草园”的这一段被要求背诵,我如今还记得一些“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肥胖的黄蜂…,蟋蟀…这里低吟,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窜到了云霄,单是低矮的围墙一带就有无限的欢乐。斑蝥…何首乌的藤…”(并未复制原文,确凭回忆所记)。现在的我看来确有无限精妙之处,但于当时的我而言,鲁迅的快乐成为了我的不快乐,他的宝藏之地“百草园”变成了一段于我索然无味的文字,再后来,又陆续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记得的就只有这些了,但也只是一纸文字,就像小说中的“死亡”就是“死亡”,就是两个字,除此之外对当时的我而言并无太多意义。

  后来竟对他“熟悉”了起来,因为我记得当时为了应付语文老师课堂上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买过好多本称之为《课堂全解》的辅导书,一般课文教辅的第一页就是对作者的介绍,到鲁迅这里,我竟能不阅读就说出一些来:“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代表作《呐喊》《彷徨》《野草》,杂文集《热风》、《坟》。有两个弟弟,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当时对我而言,他是近乎一个“神”,而并非一个人,因为老师说你们将来也不用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能成为一名专家就不错了,而鲁迅是一个“伟大”加这三个“家”,因而我只能远远地观望着,可望而不可及。

“感同身受”

  应该是大学二年级的寒假,当时的我经历的事情并非很多,总归还在“象牙塔”里,但也是初次离开家乡踏上未知,对社会的人情冷暖有了一知半解,近春节无趣的我,遂决定找几本书看看,随手拿起书架上一本很薄的书翻看一下,哦,是鲁迅的《朝花夕拾》,那就看看吧。然而我看完小引,我便被吸引住了,原来近乎神的“鲁迅”也会有人生困顿和彷徨之时,他是这样写的: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我先从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读起,依旧是那熟悉的“百草园”,可当我重新阅读时对其中内容的态度也是发生了极大转变,文章所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

  因为我小时候也曾在一篇废墟中的墙角处找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也曾支起这样一个竹筛,下面撒上小麦用来捕鸟,也曾听过一些离奇故事,却不是“美女蛇”的故事,而是关于“狼”:我上学前的日子主要是在我乡下的外婆家混过的,或山上放着牛羊,或河边赤脚抓青蛙,在我们外婆家的大门外是一个空置的打麦场,也是村里的“议事厅”,它的边角闲置着不知年月的电线杆,那便是他们的椅子,每到夕阳时分,干完农活的人们(多是妇女老妪,间或又旁听的小孩)开始聚集在一起探讨村里近期的奇闻轶事,我的妗子(即舅母或舅妈)就是其一,偶有一次听说村里有一户人家夜晚遇到有狼来到小院,它的眼睛泛着绿光,“嗷呜嗷呜”地咆哮着,以至于他们一家人一整晚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不敢出门入厕,这只狼每到夜晚就会从山上跑到村里来觅食,这时便会有人悄悄压低声音,彷佛压低声音,便可以防止这只孤狼的听闻,从而避免去他家“觅食”,故事结束了,甚至都称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没有情节,没有婉转起伏,但就是这样一个见闻,在我童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到暮色降临就开始着急回家,晚上对出门入厕也心存恐惧,怕不小心就成了狼先生的腹中餐,即使在我梦里,也有这么一只“狼”:它威风凛凛地孤立在山顶上,凝视着整个村庄,不时发出一声凄厉而又孤傲的嚎叫,眼里发出荧光绿的光芒令人不寒而栗,它有着灵敏的身姿和聪明的头脑,白天蛰伏在不知名的山坳里,夜里便开始走村前的小路,走过一家又一家,伺机而动。

  鲁迅上学了,后来我也上学了,于是便有了如下对话:

  父:你该上学了,让先生(也就是老师)好好教育教育你!

  我:上学?为什么上学?

  父:因为你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

  我:为什么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该上学了?

  父:从来如此!

  我:不去行不行?

  父亲:不行!

  我:哦,好吧。

  幸而我未能发得出先生之言,“从来如此,便对么?”,不然免不了父亲用“笤帚把”扫去我屁股上的灰尘,特别是当我读到“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原来大家的早读都一样 🌝,当抛掉一切,重新阅读完这篇文章,我开始把鲁迅当作一个普通人去了解,去感受,也开始回忆自己童年的类似种种。

  ……

  ……

  ……

  ……

自问自答

  Q1:关于目前阅读过最喜欢的文章?

  A1:我目前读过的鲁迅作品并非很多,全集也只是读了 1 和 2 中 70%左右罢了,最喜欢的小说是《铸剑》和《孔乙己》,如果说只能选择其一,便是《铸剑》。《孔乙己》这篇小说很是短小精悍,2500 多的字数,却能将当时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群体的境况写得如此深刻,但我读完《铸剑》这篇故事之后,先不提大脑中思考有多少,首先是眼睛闭上便能浮现出来的这样一副情景“一个青色面庞的中年人,左手持着铁钳,稳稳夹住被炭火烧的通红的铁块,右手紧握一把大铁锤,不停地敲打着,汗水从额头上缓慢流出,至鼻尖,至下颌,最后落至剑身,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就这样反复的锤炼,一锤又一锤,‘哐哐哐’,彷佛永不停息”。一篇小说竟能有如此的魅力,彷佛像是人一样有了“灵魂”,实是令人感慨万千,关于书中所写的相关内容,我也会在今后细细道来。(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