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幸福是养自己心,不是养人家眼的。

生活是如此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不完美才是人生!

7.3
★豆瓣2019年度书单·中国文学(小说类) 第一名 · “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古怪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说他是太监,可我们小孩子经常偷看他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当当的,有模有样的。 第三, 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简直神经病!” · 《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 人生如海,总有阴冷暴虐的水域,也有轻柔温暖的洋流。 · “生活摧残了他,但也让他穿越了生死恐惧和世态炎凉, 变得大彻大悟, 笑傲江湖。 ” 他知道怎样在风光处耀目,也知道怎么在卑贱中自处。 · ★麦家强力超越之作·在一个最不可描述之处解密人性的荒唐与高尚 ★小说的迷人之 处就在于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仿佛是我们的朋友,麦家的《人生海海》就是这么迷人。——莫言 ★麦家的身上永远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一旦他开了口,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精准。他的细节是那么的触动,他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刻。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读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董卿 ★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麦家 ★《人生海海》是麦家老师跨越了自己的第一座高峰,向内心深处的文学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高晓松 =========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book

为什么阅读

我主页文章中有三部分,分别是环境搭建、技术和人生海海,这个词是我之前在当当网上看到一本同名的书,觉得这个词很有趣,当时我的理解是历经人生种种,好的也罢,坏的也罢,幸运的也罢,不幸的也罢,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周遭一切,有一种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的含义。因此,这一小部分命名为 “人生海海”,用以记录我生活相关,或有阅读,或有远行。

我之前是没有读过麦家的作品的,只了解到他的作品《暗算》获得过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因此觉得他应当是一个好的作家,一个好的作家产出的这本小说《人生海海》应当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因此是值得一读的。现在是 2022 年,这本书是 2019 年出版的,从我上大学起,其实已经很少再去读 2010 年以后出版的文学作品(即使是已经很有名望的作家)。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很有限,利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一些值得读的经典作品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情,别人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所作,自己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别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文字去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挺美妙的感觉。

我之所以很少读最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作品,是因为我觉得一部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而这时间至少是应该有十年二十年之久,甚至更多,而 2010 年以后出版的书,还未经过时间的考量。同时这也就引来一个问题,好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刚才提到的时间的考量,是我个人认为是面向所有书籍的,这里我单独聊聊我对小说的看法,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怎样的?

“好的小说”

我觉得,首先是情节上的引人入胜,小说就是故事,整个创作的过程也是由情节在持续推动,你笔下的故事足够吸引人,足够完整,也就是读者对听完整个故事抱有强烈兴趣,那么最最基本要求就达到了,当然,只达到这种要求是算不得好的小说的,比如我看过的很多网文小说,情节足够吸引人(至少是我),但读完了也就读完了,情节大抵是记不住太多的,并且读完却有一种懊悔感,因为这种小说是不值得推敲的,思想所获接近于零。

其次,如果你的故事本身很精彩,也应该考虑以一种怎样的叙事手法讲述给读者,也就是时间线的把握,常见按时间线正向叙事、逆向叙事以及穿插叙事的手法,这些都是我笼统的概括,总之,对于叙事手法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阅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两条线互相交叉,直至交接重合,再接着往后延续。这里我并非表达某一特定叙事手法就是最好的,非也,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接着是小说的语言,就我目前读过的长篇小说中,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的文字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部,后记中他本人也说是他锱铢积累的完成的,他的这篇小说应当算是小说中语言水平的天花板。

最后一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共鸣,分别又包括情节、情感和思想,我之前谈的的情节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故事本身的流畅性、可读性等,这里所谈情节共鸣是和读者有一个联系的。就比如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一个小县城生活,小学的我是不喜欢阅读的,有闲余时间早溜出去了,或者河边戏水,或在山上乱窜,记忆里,高三毕业之前是没去过省城的,甚至我们所属市的市区去过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如果一本小说整个故事都在繁华大都市发生,尽管情节上我可能读的下去,但对当时的我实际而言,很多细节的东西是无法感受得到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经典的小说永远是在挖取一些共有的点,一些你能字字感受得到的东西。有了情节的共鸣,接下来就是情感的共鸣,类似的情节产生瞬时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此时,我们可能也会将自己代入这个角色,开始关注这个角色在小说后续的走向,接着应当是作者通过面对同一问题和读者相同或是不同的做法或态度,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是想要表达的某些东西,能引发读者对之前过往或是其它的思考。

至此,我个人觉得一部好的小说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这些,我是愿意花时间去阅读这些作品的,并从中收获一些东西。

关于本书

现在我们再来聊聊这本书,我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的,到阅读结束总共花了大概 9 个小时左右。

关于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基本是围绕“上校”一生的浮浮沉沉展开的,作品中只出现过一次他的名字——蒋正南,其它大多都是以上校或 “太监” 这样的外号称呼的。在吸引阅读兴趣方面,作者本人开篇不久就抛出了一些悬念:

“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古怪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说他是太监,可我们小孩子经常偷看他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当当的,有模有样的。

第三, 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简直神经病!”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小说中的 “我” 是第一叙述者,通过大多是我的偷听这种方式展开上校的故事。一部分人站在今天的角度觉得这是一种无聊或者不道德的行为,但我放在当时故事中,主要源于孩子本身特有的好奇心,无关紧要。我们再来看情节本身,上校的传奇人生——他和 “我” 父亲一起学过木匠活,他几个月的时间就远远超过了 “我” 父亲好几年的成就,后来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军医,接着又因为意外救治一名军统高级特务,得到赏识和提拔,做了特工,决心铲除日寇,再后来又救了一位共产党的大领导,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荣立一等功,因不忍刺字之辱被揭开,因而回归平凡,随后又接受了各种生活的折磨,在他成为精神病人之后反而是比较美好的一段时间,因为他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伤疤,并且在陌生人面前很愿意分享,仿佛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最终,一个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上校自然死亡,而他的妻子也注射麻醉药物随他而去,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文末:

报纸上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我哭着,想着,不知道我的哭声能传到多远,能唤来多少阴阳两界的灵和人为他们送行?

这本小说情节上足够离奇,足够吸引人,足够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去窥探背后的故事,叙事手法也是很有特点的,如果以 “我” 作为主线去聆听这背后的故事,那些对上校的叙述其实就是在不断回答我脑海中的疑问。看到这里,虽然我没有看过《暗算》这本书,但是我已经想得到它整个故事的引人入胜,因为谍战故事是需要这种手法的(制造悬念——解决悬念——引出新的悬念)。

整个情节是比较离奇和荒诞的,但有些却有点不符合常理,令我印象比较深的其实是关于 “我” 爷爷透露上校藏身地点给警察被村民得知这一情节,被村名恶语相向,甚至恶行相向,使得爷爷无法在村里继续生活。我是在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我只说我的感受,当时村里如果一个人做了不道德,即使是极其不道德的事情,只要这个事情不是危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换言之,做没做这个事情,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那么村民一般会在背后的议论纷纷或是对这个人置之不理,你来,他们就走,大抵是这样一种情境。整本书的情节中没有很多文笔交代在发生这件事情时小爷爷所说的 “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是什么人?你们嘴上叫他太监,实际他是皇帝,村里哪个人不敬重他?不念他好?” 这里所讲我从书中未能体味到太多,以至于村民对爷爷产生的敌意和各种恶行,着实有点不通。

关于小说主题

第二十章节开篇是这样写的:

报纸上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真相,什么是英雄主义,对爱不爱生活这个说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说的。要我说,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总之我对这话不太认可,但我一直记着它,因为这是我向前妻求爱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临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紧接着后面有提到了人生海海这个词:

“人生海海总知道吧,就这意思。"

一个十七岁的乡下傻小子,付的出死的勇气,却拿不出活的底气——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告诉我这是一句闽南语,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是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这一小部分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阐明,那么有没有从情节上表达出来呢?给我的感觉是不够。首先这里情节上和我的共鸣就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觉得有些情节不够符合我的常规认知,所以引起的情感共鸣就更少,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像在读一本 “网络爽文”,直至这一部分的点题,其实我也是没有太多感触的,就如当下的好多小品总要在末尾添加一个感情的升华,直接道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主题,仿佛他们明示了想要表达的主题,那么主题就应该从他们的表演中得到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是通过故事去道出的,或是作品中的一两句话道出的,前提是你作品中之前的情节或是其它东西已经足够表现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我看到这里,很遗憾,至少对我个人其实是没有的!

能反映这样主题的小说,我觉的路遥的《人生》或是《平凡的世界》最合适不过,我觉得很多人的人生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传奇经历和多姿多彩,就是一份普通的人生,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些传奇经历的人生,偏向普通人的故事,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兴趣偏向,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作家余华是我走入小说阅读世界的引路人,我正式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他的《活着》,是我大概十三岁左右阅读完的,当时令我大为震撼,以至于我怀疑我现在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忧郁的底色是不是和我阅读的第一部小说《活着》,但余华老师如若在旁边,定当场表示我不背这个黑锅。

我的感悟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这是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中所写,什么是生活的真相?这里 “生活的真相” 结合后文应该是苦难的意思。我们阅读此类作品,读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想要收获什么?如果我们起初的目的是想通过阅读此类作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极大鼓舞,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奋发向上,做自己生活的主宰吗?而这种鼓励的方式,可能是看到情节中别人比自己更加凄惨的生活,更加悲壮的人生遭遇,更加勇而无畏的精神,然后自己就开始热爱生活,仿佛我在这里也明白了 “热爱生活” 的含义,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一种不服输,一种迎难而上。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心底一直是有这样的疑问的,此时思索无果,待解答。